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

中國食文化─舌尖上的中國(上)

一部由中國中央電視台播送的美食紀錄片,分為七集七項主題撥放,將中國整體美食生態,利用寫實的方式呈現給觀眾,撥出後造成中國各地強烈的回響,那種寫實卻觸動民眾舌尖的描寫方式,探索生態、文化、人文、風情、歷史、地理總總影響食的要件,轉化現今中國人民對於食的樣貌,深入中國各地對於食材烹調的方式,取得食材後的使用模式,以及對整體食文化的影響,確實很值得其他食的文化研究者,作為借鏡的紀錄片,在此推薦整套影集給各位看倌食客們。

第一集─自然的餽贈

此集選定高原、山林、湖泊、海岸線,探索自然界這廣大的造物者,給予人們最自然的食材,雲南香格里拉採集松茸,浙江遂昌、廣西柳州採集竹筍以及雲南大理諾頓山區的紅色砂岩獲取鹽巴,作為醃漬諾頓火腿的最好媒介,在嘉魚縣珍湖內採收蓮藕,查幹冰湖內捕獲胖頭魚,海南島捕獲馬鮫魚。人們採集、撿拾、挖掘、捕撈等方式,辛勞獲取自然造物者給予的饋贈,這些辛勞的汗水換取的回報與獎賞,這也影響了當地對「食」的方式,內在隱藏的學問與細節,也透過此集深刻的描寫,不僅看自然的餽贈,餽贈食材對食文化的影響,更令我們反思,這些自然最珍貴的資源,人類們該有何作為?使自然的造物者,依舊慷慨的永續贈與人類們。


第二集─主食的故事

主食在中國文化裡,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,除了增加人類最需的卡洛里之外,還引領者人類歷史的變遷以及文化的塑造。五穀(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)雜糧帶來的溫飽,人類古老的加工變化,帶來多樣化的食用方式,石磨後的麵食,造就飯桌上千變萬化的菜餚;加工後的糜子(黍),黃饃饃是糜做的饅頭,成為家中經濟的主要來源;小麥麵粉揉製發酵後的麵餅,維吾爾族管他叫「饢」,蘭州人摯愛的牛肉麵,廣東獨有的澇麵,陜西人帶有壽宴意味的臊子麵;稻米帶來的食米文化,貴州黎平的米粉及廣州人的河粉,這些皆是人類文化上最重要的食材,主食帶來生活,也帶來了團員與記憶的味道,年糕與餃子正是中國文化春節團圓的重要食材。


第三集─轉化的力量

豆腐、奶製品、酒、酸菜及醬油,單由簡單的種植食材上,無法獲取這些中國飲食的主角,這些都是中國美食文化轉化的功夫,利用簡單的食材,經過繁複的功夫轉化為這些中國飲食的主角。黃豆帶來的豆腐,造就中國餐桌上的廣大變化;奶製品的變化,讓遠隔千里的蒙古和雲南,展現出相同的轉化默契;酒更是餐桌上必備的佳餚,酒麴和糯米的魔法力量,帶來了酒;一抹鹽巴,抹著生菜,醃製後的產物,就是大量分泌口水的酸菜;最後依舊是大豆的力量,一缸一缸香氣四溢的醬油,讓中國菜餚帶來口味及眼界的變化。這些,正是中國文化深遠的轉化力量,帶來了中國食文化的變遷。



第四集─時間的味道

時間帶來食物的變化,除了保存食材的方式,老記憶對於食的敏感,自然造就受保存食材的獨特風味,更帶來餐桌上豐富的變化。大白菜和辣椒的組合,朝鮮族人婦女驕傲的食材,餐桌上清鮮無負擔的食物,正是朝鮮族人餐餐必食的泡菜;煲仔飯內的香腸,是時間、肉與鹽巴造就成的臘味,臘肉、臘鴨及蜜汁火方,帶來了口味上豐富的享受;辣椒香料和魚作伙,放置桶內和時間相伴,成為湘西人最愛的醃魚。另外,烏魚子、金華火腿及中國南海蝦醬,皆是與時間一統轉化下的食材,他增添了食材的變化,這豐富萬千的烹飪方式,帶來了舌尖富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